大黄䗪虫丸

经典处方 huatuo 2805浏览

大黄䗪虫丸,中医方剂名。为理血剂,具有祛瘀生新之功效。主治五劳虚极,干血内停证。形体赢瘦,少腹挛急,腹痛拒按,或按之不减,腹满食少,肌肤甲错,两目无神,目眶暗黑,舌有瘀斑,脉沉涩或弦。

功    用:祛瘀生新

主    治:五劳虚极,干血内停证

分    类:理血剂-活血化瘀剂

出    处:《金匮要略》

大黄䗪虫丸歌诀

大黄蜇虫芩芍桃,地黄杏草漆蛴螬,水蛭虻虫和丸服,去淤生新干血疗。[1] 

大黄䗪虫丸组成

大黄、甘草、黄芩、桃仁、杏仁、水蛭、虻虫、蛴螬、芍药、干地黄、干漆、䗪虫。

大黄䗪虫丸用量

大黄(蒸)75g,甘草90g,黄芩、桃仁、杏仁、水蛭、虻虫、蛴螬各60g,芍药120g,干地黄300g,干漆、䗪虫各30g。

大黄䗪虫丸用法

上十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小豆大,酒饮服3g,日三服。现代用法:将蛴螬另串;桃仁、杏仁另研成泥。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,过罗,与桃仁等混合均匀,共为细粉。炼蜜为丸,每粒3g,蜡皮封固。每服1丸,温开水或酒送服。

大黄䗪虫丸功用

祛瘀生新。

大黄䗪虫丸主治

五劳虚极,干血内停证。形体赢瘦,少腹挛急,腹痛拒按,或按之不减,腹满食少,肌肤甲错,两目无神,目眶暗黑,舌有瘀斑,脉沉涩或弦。

大黄䗪虫丸方义

大黄逐瘀攻下,凉血清热;䗪虫破散症积瘀血,共为君药。桃仁、干漆、蛴螬、水蛭、虻虫活血通络,攻逐瘀血,共为臣药。黄芩清热,助大黄以除瘀热;杏仁降气,脾气行则血行,并协桃仁以润燥;生地、芍药养血滋阴,共为佐药。甘草和中补虚,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
大黄䗪虫丸配伍特点

寓补血于祛瘀之中,养血而不留瘀,祛瘀而不伤正;药物取其猛,剂型用其丸,剂量服其微,则猛而不峻,渐消缓散。

大黄䗪虫丸运用

本方专治虚劳而有瘀血干结之证。临床以瘀积日久,形体消瘦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,舌质紫暗,脉沉涩为使用依据。

大黄䗪虫丸禁忌

孕妇忌用;有出血倾向者慎用;初服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腹泻,一周左右即可消失;皮肤过敏者停服。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较多,补虚扶正则不足,虽有“去病即所以朴虚”之意,但在干血去后,还应施以补益之剂以收全功。

大黄䗪虫丸重要文献摘要

1、《医方考》:疟疾久不愈,内结症瘕,欲成劳瘵者,名曰疟母,此丸主之。凡疟疾寒热,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,久之不愈,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,按之有形,名曰疟母。始虽邪正二气,及其固结之久,则顽痰、死血皆有之矣。然其为患,或在肠胃之中,或薄肠胃之外,不易攻去,仲景公先取灰酒,便是妙处。盖灰从火化,能消万物,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烂药,其性可知;渍之以酒,取其善行。若鳖甲、鼠妇、䗪虫、蜣螂、蜂窝者,皆善攻结而有小毒,以其为血气之属,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,同气相求,功成易易耳!乃柴胡、厚朴、半夏,皆所以散结气;而桂枝、丹皮、桃仁,皆所以破滞血;水谷之气结,则大黄、葶苈、石韦、瞿麦可以平之;寒热之气交,则干姜、黄芩可以调之;人参者,所以固元于克伐之场;阿胶、芍药者,所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。乌羽、赤消、紫盛,隋唐医哲,皆不知之,故以乌羽作乌扇,赤消更海藻,紫盛更紫葳、紫菀。今详四物,亦皆攻顽散结之品,更之未为不可,然依旧本,仍录乌羽、赤消、紫盛者,不俗遽然去之,盖曰爱礼存羊云尔![2] 

2、《金匮要略论注》:“药用鳖甲煎者,鳖甲入肝,除邪养正,合煅灶灰浸酒去瘕,故以为君。小柴胡、桂枝汤、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,故以为臣。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,枳实嫌破气而直下,故去之。外加干姜、阿胶,助人参、白术养正为佐。瘕必假血依痰,故以四虫、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。凡积必由气结,气利而积消,故以乌扇、葶苈利肺气,合石韦、瞿麦清气热而化气散结。血因邪聚则热,故以牡丹、紫葳去血中伏火,膈中实热为使。”

[3] 

参考资料

  • 1.  汪昂(清).《汤头歌诀》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7年9月第1版
  • 2.  吴昆(明).《医方考》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7年8月第1版
  • 3.  邓中甲.《方剂学》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1年9月

转载请注明:华佗中医大师博客 » 大黄䗪虫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