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汤

经典处方 huatuo 4188浏览

附子汤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伤寒论》。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效。主治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。

名    称:附子汤

出    处:《伤寒论》

组    成:附子、茯苓、人参、白术、芍药

功    用:温经散寒

主    治: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

附子汤歌诀

附子汤中人参苓,白术芍药加方中;祛除寒湿温脾肾,主治肢冷身体痛。

附子汤组成

附子(炮,去皮,破八片)二枚(18g)、茯苓三两(9g)、人参二两(6g)、白术四两(12g)、芍药三两(9g)。

附子汤用法用量

上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服药前先灸之。

附子汤功用

温经散寒。

附子汤主治

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。

附子汤方义

在附子汤中,炮附子辛甘大热,具有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“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”;人参补益元气,复脉固脱;茯苓、白术健脾化湿,且白术可增强附子去寒湿之邪的功效;芍药和营止痛,以监附子之悍。总之,全方诸药合用,共奏温经助阳、祛寒除湿之功。

附子汤配伍特点

方之证,为素体阳气不足,复感寒湿之邪,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。正虚为本,感邪为标。以温阳补气治本为主,除湿止痛治标次之,寓有补虚达邪之意。

附子汤运用

1、在中医看来,本方是治疗阳虚寒湿内侵证的常用方,主要以背恶寒、手足冷、身体痛、骨节痛为辨证要点。

2、现代临床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;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、慢性肾炎、肝炎、慢性肠炎、盆腔炎、带下病、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(胃下垂、子宫脱垂)等属脾肾阳虚、寒湿内阻类疾病。

附子汤加减化裁

本方加桂被、秦艽、羌活、独活等,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湿者。

附子汤使用注意

方中附子有毒,应用本方时要注意炮制、剂量和煎煮时间,谨防中毒。

附子汤附方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龙骨、甘草、芍药、干姜、黄连、石榴皮、阿胶、附子、黄芩、粳米

用法:上锉。以水八升,取三升,分三服

主治: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

出处: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大附子、甘草、蜀椒

用法: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二次服

主治:霍乱呕吐

出处:《医心方》卷十一引《范汪方》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附子、当归、人参、黄连、甘草、干姜、桂心、芍药、蜀椒

用法: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

出处:《鬼遗》卷四

功用:断下,补胃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附子、甘草、宿姜、半夏、大枣、白术、仓米

用法:上切。以水斗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为三服

主治:肺虚劳损,腹中寒鸣切痛,胸胁逆满气喘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附子、芍药、桂心、甘草、茯苓、人参、白术

用法:上㕮咀。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

主治:湿痹缓风,身体疼痛如欲折,肉如锥刺

出处:《千金》卷七

名称:附子汤

组成:附子、生姜、干姜、桂心、石膏、生犀角、地骨白皮、白术、独活、川芎

用法:上切。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分温三服,服后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。服汤后如觉欲汗,少覆之令汗出,须臾歇汗后,以药末粉身。其汤须服五六剂,间三四日服一剂。其方服一剂后,量病情进退

主治:风病有因饮酒过节,不能盲语,手足不随,精神昏恍,得病经一两。经服生葛根等三味汤七日以后者

出处:《外台》卷十四引《许仁则方》

附子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

1、附子汤与真武汤: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,药物只差一味。附子汤以附子为君,但以白术为臣,两者配伍,附子温经助阳,白术燥湿健脾,组成祛寒湿之剂,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;而真武汤则以附子与茯苓配伍,附子温阳,茯苓利水,组成温阳利水之剂,主治脾肾阳虚,水湿内停诸症。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,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。它们都治疗阳虚,都治疗肾阳虚,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,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。临床中,脉象不足者,用附子汤。小便不利者,用真武汤。

2、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:都可以治疗身痛,脉沉迟。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,筋骨失养,必有发热、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。

3、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:都可以治疗背恶寒。附子汤证是整个背从始至终特别怕冷发冷;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,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。

附子汤重要文献摘要

1、《注解伤寒论》:辛以散之,附子之辛以散寒;甘以缓之,茯苓、人参、白术之甘以补阳;酸以收之,芍药之酸以扶阴。所以然者,偏阴偏阳则为病,火欲实,水当平之,不欲偏胜也。

2、《金镜内台方议》:以附子为君,温经散寒,茯苓为臣,而泄水寒之气;以白术、芍药为佐,而益燥其中,以人参为使,而补其阳,以益其元气而散其阴邪也。

3、《医方考》:伤寒以阳为主,上皆阴盛,几无阳矣。辛甘皆阳也,故用附、术、参、苓以养阳,辛温之药过多,则恐有偏阳之弊,故又用芍药以扶阴。经曰;火欲实,水当平之。此用芍药之意也。

4、《医方集解》:肾主骨,寒淫则痛,此一身骨节尽痛,乃阳虚阴盛而生内寒所致,非外寒也。若以外感之痛治之,则杀人矣。故用参、附助阳而胜肾寒,加芍药敛阴以为阳之附也。

5、《古方选注》:附子汤,少阴固本御邪之剂,功在倍用生附,力肩少阴之重任,故以名方。其佐以太、厥之药者,扶少阴之阳,而不调太、厥之开阉,则少阴之枢终不得和,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开,白芍以收厥阴之闽,茯苓以利少阴之枢纽。独是少阴之邪,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,苟非生附,焉能直入少阴,注于骨间,散寒救阳?尤必人参佐生附,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,上资君火之热化,全赖元阳一起,而少阴之病霍然矣。

6、《医宗金鉴》:少阴为寒水之脏,故寒伤之重者,多入少阴,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。方中君以附子二枚者,取其力之锐,且以重其任也,生用者,一以壮少火之阳,一以散中外之寒,则身痛自止,恶寒自除,手足自温矣。以人参为臣者,所以固生气之原,令五脏六腑有本,十二经脉有根,脉自不沉,骨节可和矣。更佐白术以培土,芍药以平木,茯苓以伐水,水伐火自旺,旺则阴翳消,木平土益安,安则水有制,制则生化,此诚万全之术也。

7、《伤寒论讲义》:本方重用附子,温经驱寒镇痛,与人参相伍,温补以壮元阳,与白术、茯苓相伍,健脾以除寒湿,佐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,可加强温经止痛的效果。

转载请注明:华佗中医大师博客 » 附子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