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大黄甘草汤)
大黄甘草汤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金匮要略》卷中。具有通腑泻热,和胃止呕之功效。主治胃肠积热,浊腐之气上逆,食已即吐,吐势急迫,大便秘结不通,苔黄,脉滑实者。
出 处:《金匮要略》卷中
组 成:大黄四两,甘草一两
功 用:通腑泻热,和胃止呕
大黄甘草汤歌诀
降逆大黄甘草汤,主治胃热气逆方,口干口苦与口渴,食已即吐用之良。
大黄甘草汤组成
大大黄四两(12g),甘草一两(3g)。
大黄甘草汤用法
以水三升(600ml),煮取一升(200ml),分温再服。
大黄甘草汤功用
通腑泻热,和胃止呕。
大黄甘草汤主治
胃肠积热,浊腐之气上逆,食已即吐,吐势急迫,大便秘结不通,苔黄,脉滑实者。
大黄甘草汤方义
实热壅阻胃肠,腑气不通,胃气不降,火热秽浊之气上冲,故食已即吐。方中大黄荡涤肠胃实热,甘草缓急和胃,使攻下而不伤正气,二药合用能导积热从大便而出,和胃而浊气下降。
大黄甘草汤运用
本方主治实热壅阻胃肠,腑气不通之证。临床以食已即吐,吐势急迫,大便秘结,苔黄,脉滑实为辨证要点。
多种疾病辨证为实热、火盛、毒聚、瘀滞、便结而正气未虚者,都可用之,且多有良效。临床应用广泛,如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;小儿因内伤胃肠道疾病而致的高热、呕吐、便秘、口疮、急性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喉炎、鼻衄、牙龈炎、急性中耳炎等;急性胃溃疡出血;既可治一时性热结便秘,又可治习惯性热结便秘,抗肿瘤等疾病。
现代药理研究,大黄味植物性泻剂,能增进大肠蠕动而致泻。甘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,借以降低大黄过分刺激,防止腹痛,可见大黄甘草合用,即可泻下实邪,又不伤其正气。
大黄甘草汤加减化裁
如外邪犯胃,加藿香、紫苏、佩兰;食滞,加山楂、六曲;痰饮,加半夏、茯苓;气滞,加枳壳、厚朴;腹痛,加木香、白芍;痢疾,加黄连、木香;肝胃不和,加柴胡、生麦芽、黄芩;腑实明显,加芒硝;脾气虚,加白术、党参、山药;津亏,HIA石斛、沙参、麦冬。
大黄甘草汤使用注意
1、单味大黄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,单味甘草大量或长期服用,能引起水肿、血压升高等。
2、虚症者不宜应用,注意多次饮、少量分服。
大黄甘草汤附注
附方1 大黄黄连泻心汤
组成:大黄二两(6g),黄连一两(3g)。
功用:泄热,消痞,和胃。
主治: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。
出处:《伤寒论》
附方2 大半夏汤
组成:半夏(洗完用)二升(15g),人参三两(9g),白蜜一升(9g)
功用:和胃降逆,益气润燥
主治:胃反证,朝食暮吐,或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吐后转舒,神疲乏力,面色少华,肢体羸弱,大便燥结如羊屎状,舌淡红,苔少,脉细弱。
出处:《金匮要略》
大黄甘草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
大黄甘草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都可治疗胃热证,大黄甘草汤主治邪热相结于胃中,邪气上攻比较明显,,病以食已即吐为主,故其治重在降逆;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邪热扰乱脾胃之气,气机壅滞于心下,病以心下痞满为主,其治重在消痞,是其不同。
大黄甘草汤与大半夏汤虽均治呕吐而食谷不下之症,但大黄甘草汤治实热中阻,腑气不通,火热上逆,则食入即吐;大半夏汤为治脾胃虚寒,不能消谷,故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可见病机临床及不同,故前者用大黄甘草泄热通泄,胃降呕止,后者用半夏人参白蜜和胃,降逆止呕。
大黄甘草汤重要文献摘要
1、《金匮要略》: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
2、《高注金匮要略》:此胃热上熏之吐,为吐家之变证变治,而非胃反也。以苦寒泻火之大黄为君,而佐以守中之甘草,不特浮大黄下趋之性,使从胃脘而下,且治急冲者,惟宜以缓降胜之也。
3、《金匮要略论注》:食已即吐,非复呕家矣,亦非胃弱不能消,乃胃不容谷,食还即出者也。明是有物伤胃,营气闭而不纳,故以大黄通荣分已闭之谷气,而兼以甘草调、其胃。《外台》治吐水,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,而使散精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也。
[1-7]
参考资料
- 1. 彭怀仁.《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1册》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93年
- 2. 李永来.《中华名方大全》: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年
- 3. 王付,石昕昕.《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》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1年
- 4. 李艳彦.《大黄的临床运用》: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年
- 5. 解发良,杨慧明.《中国古今奇效良方》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9年
- 6. 宗全和.《中医方剂通释 卷1》: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5年
- 7. 顿宝生.《方剂学》: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,2011年